祝贺!缪中荣教授、高峰教授团队ANGEL-REBOOT研究结果在国际顶级神经病学期刊在线发表!
2024-07-12

4.png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高峰教授牵头发起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ANGEL-REBOOT国际顶级神经病学期刊《Lancet Neurology》在线发表


该研究结果提示,当急诊取栓1-3次残余严重狭窄(>70%)或取栓3次再通失败(eTICI 0-2a)的情况下,紧急实施补救性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并没有改善患者的90天临床预后,反而增加了术中血管夹层和术后颅内出血的并发症风险。因此,取栓之后进行补救性颅内血管成形术的最佳时机和获益人群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ICAD)是急性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 LVO)机械取栓失败和术后再闭塞的重要原因,之前有观察性研究数据和行业共识认为紧急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可能是有效的补救手段以改善卒中预后,但尚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针对这一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缪中荣教授和王拥军教授联合牵头协同全国36家高级卒中中心共同完成了ANGEL-REBOOT研究(ClinicalTrials,NCT05122286)。本研究共纳入348例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LVO经机械取栓后残余严重狭窄(>70%)或再通失败(eTICI 0-2a)的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配到补救成形组(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或标准治疗组(继续或终止取栓),在两个治疗组中,只要取栓术后靶血管残余严重狭窄,无论血流再通程度如何,均推荐术中和术后使用替罗非班(浓度为5mg/100ml),推荐剂量为动脉内和/或静脉内以1ml/min的速率推注替罗非班0.5-0.6mg,后续静脉内替罗非班以0.1μg/kg/min的速率持续24小时。研究实际入组约95%为ICAD-LVO。结果发现,补救成形组(试验组)和标准治疗组(对照组)的主要结局(90天mRS评分)组间无统计学显著的差异(common odds ratio 0.86 [95% CI 0.59–1.24], P=0.41),两组的死亡率相似(11% vs 10%),但补救成形组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5% vs 1%)、PH-2型出血(3% vs 0%)和手术相关动脉夹层(14% vs 3%)的风险更高。上述结果提示,和标准治疗相比,补救性颅内血管成形术未能进一步改善90天内的临床预后和影像疗效指标,反而可能会增加术后24小时症状性颅内出血和PH-2型出血以及术中血管夹层并发症的风险,因而本研究结果暂不支持急性LVO患者取栓术后实施额外的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