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药临床研发的机遇与挑战主题研讨会圆满结束!
2024-01-24

2024年1月5日,由蓝气球组办的“核药临床研发的机遇与挑战”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如期举办。本次研讨会作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首届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技术学术大会”的前奏,汇集了来自医院、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核药临床研发相关经验,探讨核药未来的发展趋势。研讨会吸引了众多创新药企业与医院、机构的行业同仁参加,活动现场人气爆满,精彩演讲引发参会人员的热烈反响。


08.png

王荣福教授从事核医学工作40余年,是“核技术应用”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在核素示踪分子功能影像诊断与核素靶向治疗、新型放射性药物研发与临床转化及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健康大数据应用研究等方面有着深厚造诣。王教授在分享中指出以社会需求和临床问题为导向,研产用协同创新,核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备受关注。另一方面,中国核药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建议从核素供应支持、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发布及监管政策驱动等方面加速中国诊断与治疗核药的研发与上市。

李小东教授从事临床核医学诊疗和放射肿瘤等的医教研工作36年,主持完成多部“省部级卫生系统引进应用新技术填补空白项目”。李教授分享了体内核药临床与非临床试验的伦理评价要点内容,并就“放射性核素体内剂量的确定依据?”等,核药临床研究及伦理审查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王鹏老师拥有多年放射性药物研发管理经验,还曾在NMPA和CDE工作多年,十分熟悉国内外放射性药物监管法规和研发进展。王老师介绍了目前我国核药监管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目前国内尚缺乏对放射性药物特点的深入理解,没有基于放射性药物的特点(药品和放射性双重属性)制订监管政策。

宫建教授的科研工作围绕药物流行病学和临床药物评价开展交叉研究,主持了药物合理性评价、功能性食品研发等项目20余项。宫教授分别就诊断用核药与治疗用核药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诸多要点进行了详细分享。并对核药涉及到的辐射防护、跨学科合作、联合用药开发等问题提出考量与建议。

尚美霞老师作为高级统计师负责I-III期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设计和统计学分析,具有丰富的临床科研服务经验和临床试验统计设计及分析经验。尚老师从统计学角度分析了国内外诸多诊断用核药与治疗用核药的试验设计,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建议与思路。



蓝气球(北京)医学研究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为国内外创新药械临床研发提供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药物警戒等解决方案的医学科技服务商。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河北、山东、四川、海南等省市设有分公司及办公室。拥有专业技术服务团队120+人,为超过900项临床试验提供专业、高效的临床数据技术解决方案。蓝气球扎根中国本土,放眼世界,力求在细分专业领域内成为行业内的知名品牌,为临床研究的发展提供最前沿的技术和更高效的服务!


相关新闻